您现在的位置:食品机械设备网>饮料机械网>资讯列表>立足优势谋发展 突出重点强产业——多措并举促进苹果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立足优势谋发展 突出重点强产业——多措并举促进苹果产业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

2022年07月11日 16:30:34 人气: 6690 来源: 庆阳市果业发展中心
  苹果产业作为甘肃省在全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特色优势产业。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省十四次党代会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推动庆阳苹果特色优势产业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市场化机制推进苹果产业提质增效,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高效发展。
 
  一、理清发展思路,准确谋划苹果产业
 
  庆阳位于黄土高原的末梢带,是中国鲜食苹果的最佳适生区、全国优质红富士苹果的最佳核心生产区,集聚了苹果生产的多种资源优势,蕴藏了巨大的生产潜力和强大的后发市场竞争优势。
 
  (一)庆阳苹果产业发展现状。经过多年发展,苹果产业作为庆阳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柱的雏形已经形成,截止2021年底,庆阳市苹果园面积达到133万亩(其中:挂果园面积90万亩,乔化园100万亩,占比75%;矮化园33万亩,占比25%)分别占全国和全省面积的2.5%和20%。产量135.3万吨,占全省产量的19.47%。产值63.16亿,占全省产值的22.16%。人均务果纯收入1370元,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2%。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省上扶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加快市场化机制优化苹果产业资源配置、强化服务保障、完善产业体系、壮大经营主体,尽快使庆阳苹果产业步入“转型升级”的快车道,切实把庆阳苹果产业做大做强做优,使其真正成为强农富民、助推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
 
  (二)苹果产业发展定位及区域布局。坚持“安全、优质、丰产、高效”生产目标,以西峰区、庆城县、宁县、镇原县、合水县、正宁县、环县为主,重点在69个乡镇,优化苹果产业布局,逐步实现“工厂化育苗、集约化栽植、标准化生产、机械化管理、信息化服务、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格局。
 
  (三)庆阳苹果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目标。我市作为全省苹果产业发展重要的基础产区,客观研判我市苹果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五期”(规模巩固提升期、品种更新换代期、技术革新升华期、产业延链扩链期、品牌创响拓展期)融合叠加发展的关键期,坚持“农业现代化 果业当先行”主题,持续推进“优化产业布局,调优品种结构,培育经营主体,加强产销对接,延伸产业链条,培育品牌带动,拓展服务体系”等方面全产业链、全循环链、全价值链深度融合,促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创新发展模式,大力培育苹果产业
 
  近年来,经过持续不断的行政推动、市场引导和广泛宣传,苹果产业发展主体形成了企业、农民合作社、社会能人、专业大户和农民竞相发展、多元投资、互相融合、多措并举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新业态下苹果产业的发展导向。按照做成国际化大产业的战略目标,主攻苹果中、高端市场,把董志塬打造成绿色有机出口苹果生产示范区,把庆阳打造成规模适度、全国一流的优质晚熟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
 
  (二)新业态下果品市场的供求形势。就国内市场而言,供需已趋平衡、或供大于需现象明显,果品消费也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需求日益多元,市场加速分层分级,多色品种受到追捧,果品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苹果生产已不单纯是数量、规模的问题,而是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转变管理模式、调整品种结构、提升果品品质,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市场竞争力等多方面综合问题。
 
  (三)新业态下果业用地政策的界定。粮食关系国计民生,国家高度重视国内粮食生产,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严格落实耕地“非粮化”要求,稳定粮食面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拓展苹果产业发展空间,提质发展苹果产业。
 
  (四)新业态下苹果产业的“三产”融合发展。一是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建“智慧果业”大数据信息服务体系,追溯“种、管、贮、销”全产业链服务,加快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达到“更新快、产得出、存得下、销得好”工作目标;二是健全完善产后处理体系,遵从“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加大对果品生产、贮藏营销、果品加工及配套服务等涉果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三是加强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发展,依托龙头企业组建苹果产业集团,延伸产业链条,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四是充分发挥市场效应,依托企业有效提升贮销能力,最大限度有效保护果农利益,达到龙头企业带动龙头产业、龙头产品,实现龙头效益,并将果品采摘与文化艺术、观光休闲、特色旅游相结合,有效推动苹果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提供科技支撑,全力服务苹果产业
 
  当前,我市苹果产业正在向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经营集约型转变,要实现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近年来,针对产业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协同攻关,总结提出了庆阳苹果生产8项实用技术,为现代矮化密植高效栽培、郁闭园间伐改造、旱作节水保墒技术集成、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的示范推广,为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一是加快庆阳本土苹果产业的“果专家、田秀才”队伍建设,壮大果园技术管理、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化作业等专业服务队,开展农科教企、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与服务,促进新技术、新成果落地生根;二是加强技术队伍建设,成立专业技术指导团队,形成分工明确、协作高效的多层次人才梯队和果业干部联系包抓服务体系;三是加强生产一线服务体系建设,以全市69个苹果生产重点乡镇为主,利用3年时间,组建苹果专业化服务公司(队),着力解决无人干、不会干、干不好的问题;四是鼓励支持企业(合作社)组建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为果业生产提供全方位服务。
 
  四、落实技术措施,强力推进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
 
  鼓励发展山地果园和老化果园有序退出机制,一手抓山地果园建设、推动新建果园上山上坡,一手抓老果园更新改造,在不占用基本农田的前提下,通过加强种植结构调整和优化品种布局、推进果园标准化生产、开展果园提质增效管理、提升果园机械化装备水平等方式持续提升果园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增加全产业链产值,提高群众收入。
 
  (一)强化对不同类型果园的精准指导。以建设高标准、现代化果园为方向,实施质量兴果战略,加快标准化生产指导技术的落实普及步伐和“三高五化”模式、“西农”技术的本土化进程,开展“三管一做”(即管成精品果向每个果子要效益,管成精品树向每棵树要效益,管成精品园向每片果园要效益,做强果品业向整个果业要效益)。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和果库安全运行监管,加快完善果业保险制度,尽可能的减轻霜冻、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对果农经济收益的影响,带动提升全市苹果产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换代、高质高效。
 
  (二)深入开展郁闭低效园间伐改造。以我市现有乔化郁闭园、老劣低效园为重点,采取间伐、改形、高接换优等综合管理措施,每年改造老旧果园6万亩,在十四五期间完成全市27万亩的提质增效改造任务。加快绿色、有机苹果基地建设,引导果农走绿色路、建精细园、育精品果、打特色牌,大幅度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和产质效益。
 
  (三)持续抓好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继续抓好15万亩国家出口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区、10万亩地理标志示范区、庆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西峰、庆城、正宁、合水四县(区)省级农业产业园创建,启动果园土壤修复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和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实施果园沃土工程,落实“两减一增”基地建设。以市场化机制优化果品资源配置,逐年减少普通果,提高优质果、高档果比例,充分满足各类消费者对不同档次果品的需求,实现高质高效。
 
  五、聚力品牌培育,宣传推介苹果产业
 
  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社树立品牌意识,加强质量管理,加大无公害果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庆阳苹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开发利用,增强市场竞争力。一是坚持“庆阳苹果”统一品牌标识的创建。统一打造“庆阳苹果”品牌,加快庆阳苹果“三品一标”与出口基地认证步伐,打造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新三品”,在果品流通中统一在“庆阳苹果”证明商标的生产标准之下,采用同一地理标识、同一生产标准、同一销售品牌,统一包装,全力打造“庆阳苹果”地域性优质品牌;二是全面开启“庆阳苹果”品牌标识的使用。加大对“庆阳苹果”证明商标的宣传、使用和整合力度,组织和引导企业、合作社、经销大户,以“庆阳苹果”证明商标标识和“庆阳苹果·果真好”宣传广告语为主题设计包装版面,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逐步统一产品包装,实现统一品牌销售;三是积极推动“庆阳苹果”品牌化建设。采取产销对接、媒体宣传、广告宣传、文化影响、营销助力、举办首届庆阳苹果节,唱响《庆阳苹果熟了》主旋律等方式,持续加大庆阳苹果品牌宣传推介力度,以品牌为纽带对接产需,实现优势优质、优质优价,稳步推进品牌覆盖全产业链条,为实现“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美好愿景努力奋斗!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联系邮箱:804074602@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食品机械设备 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 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食品机械设备网)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认可其内容的真 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 ”,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食品机械设备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 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联系电话:0571-87759655;邮箱:804074602@qq.com

企业推荐

更多

浙公网安备 33010602000101号